小草
周末儿子和侄子收拾他爷爷留下的物件,老人家收藏物不多,做过多年会计,比较爱惜的是几个算盘,大的约有50厘米长,小的也就10多厘米。老公指着最小的算盘告诉儿子,70年代末拿着当玩具,扣过来放在地上做小汽车用。
大大小小的算盘,勾起了无数过往记忆。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晚上经常听着外公拨打算盘的声音入睡;早上睡梦中醒来,最先听到的也是外公的算盘声。空闲的时候,外公用算盘教我识数、算数,给我讲与算盘有关的故事。算盘,是儿时记忆中一张抹不去的画面,使我对数字和运算产生了兴趣。
上小学时,记得有次老师突然通知学生第二天带算盘。那时候,鲜少家中备有算盘,需要去左邻右舍的学长家去借。恰巧周围邻居家孩子和我同龄,大家同时使用。记得母亲询问几家不果后,很是着急,总不能为了算盘跑到外乡的外婆家去拿吧。思来想去,像是下了很大决心,找二爷爷去借。明白人都知道,算盘那是二爷爷的宝贝疙瘩,一般不外借。听说堂姐、堂哥学算盘,二爷爷是没舍手。
二爷爷是老会计,读书识字,算是大家长,平日比较严肃,每次见到他我都躲着走,怕他问学习情况。跟在母亲身后,踏进他家门槛的时候,我的心还是忐忑的。进了屋,和二奶奶打过招呼,对在客厅喝茶的二爷爷说明来意。二爷爷没犹豫,笑眯眯的把算盘拿出来,递给了我,还让二奶奶赶紧去里屋,拿点心给我。
长大后,学了会计,第一年,学基础课,就练打算盘。每晚的自习课,会计专业的教室,都是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响彻整个走廊。为了争取拿到珠算省能手级,大家都勤学苦练,只要有时间,就算盘不离手,练算盘最基本的就是“打百子”:在算盘上把自然数从1加到100,看谁打的又快又准确。
练的累了、躁了,就和同学拿算盘玩“顶牛”,算盘上每一列上面两个珠子看成一个整体,下面五个珠子看成一个整体。初始时,把算盘奇数列的上面两个珠子拨下来,视为一方的棋子;把算盘偶数列的下面五个珠子拨上去,视为另一方的棋子。在玩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移动棋子以吃掉对方的棋子,同时避免自己的棋子被吃掉。算盘顶牛游戏,既能娱乐放松,还能起到锻炼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算盘起源于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实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电子计算设备占据了计算领域的主导地位,算盘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算盘口诀现在能熟练记住的,也就剩下“三下五除二”了。
对孩子讲与算盘有关的记忆,把分到的算盘拿回家放到书房,儿子说:小时候爷爷教过我打算盘。儿子不善表达,睹物思人,常忆起成长过程中老人对他的陪伴与疼爱。存放算盘,是对其所承载价值的珍视,更是将思念珍藏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