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与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任密州知州太守的苏轼苏子瞻与密州同僚诸友相约聚于城北超然台,赏月吟诗,纵情夜饮。
日斜西山,41岁的苏轼提着两尾鲜鱼与一坛新酿的高粱酒登上了密州城城墙最高处。
自熙宁七年从杭州调任密州以来,三灾不断,案牍劳神,旱灾蝗灾闹得民不聊生,匪患盗贼惹得心生憔悴,所幸密州虽是桑麻丛生的大片荒野,但好在民风淳朴官吏守职....就算比不得湖光山色的钱塘之景,一向以苦中作乐而闻名的苏学士,也仍觉此处别有一番趣味。
胶西不比江南富庶,密州三年多以杞菊粟米为食,一尾鲜鱼对于困苦之地便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今年新酿出来的高粱秫酒也是没有多余粮食的办法。
风起高台,立于超然台上的苏轼眺目远望,不仅看到时隐时现的马耳山,也看到了粼粼的潍水绕过常山卢山。
当时间回到熙宁四年九月,苏轼由开封府推官调任杭州通判,同胞兄弟苏辙苏子由一路相送,难舍难分,两者最终于颍州分离,五年之间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是夜,又是一轮中秋明月跃上了云端。
苏轼举杯问青天,却陡然发现这般场景已是兜兜转转的来过了五次,他们兄弟二人也是头一次分别的如此之久。
杞菊野菜的根茎难以下咽,苦涩难捱的高粱酒滑入喉间。
醉意朦胧之中,苏轼遥望云端仿佛看到了月宫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那些楼宇是白玉砌成,自有一股不属于人间的仙家气韵,恍惚中,苏轼又看到九天之间徘徊着的寒气都萦绕在身旁,就像是一只只由莹盈星光编织而成的水袖在圆月的照耀下翩翩起舞,越靠越近,不由得....倒退一步,幡然醒转。
此刻的同僚诸友醉的醉,睡的睡。
已然清醒过来的苏轼看着夜半的月亮转过正中的朱红色楼阁,低低垂在侧边的雕花窗上,将一缕清辉撒在了无眠者面前。
片刻后,苏轼起身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卷首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