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龙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负盛名的大师级文人,他一生的成就相当多,开启白话文之先河、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博士头衔最多的人等等。但是近些年来国内对于胡适的评价好像褒贬不一,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持着批判态度,认为胡适的学术水平和他的名气不成正比,认为胡适是一个具有典型投降主义的资产积极文人。
胡适作为那个时代文人中名气佼佼者,学术上生平涉猎也是很广的,无论是文学、哲学还是政治、历史,堪称文学领域的全才大师。但是细数胡适一生的学术成就,每个领域都留下了足迹,但是每个领域都不去深入。其实胡适的学术能力也并不像现在网上说的那么差劲,开白话文风气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国哲学史大纲》、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等方面都足以证明其学术能力还是不错的。
作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开创者,胡适其实并没有留下像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这种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曾经为胡适写过传记的学者韦政通说过,胡适如果在四十岁就死了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历史地位,胡适一生的建树几乎都是在中年以前完成的,之后则没有什么新的学术成就。
学术上胡适的成就其实远远不如鲁迅、郭沫若、沈从文这些人,但是为何胡适好像在那个时代名气要比他们要大呢?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胡适善于“站位”,在蒋介石起势后胡适早早地就投出了橄榄枝,紧紧地和蒋介石站在一起。但是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大力支持自己的大名人反而在抗日期间狠狠地坑了自己一把。
1938年胡适当选中华民国参政员,当时日本对中国加大侵犯力度,由于胡适常年在美国活动,在美国拥有大量的人脉和声望。因此蒋介石任命胡适为驻美大使,并且拨给胡适一笔很可观的经费,希望胡适能够利用自己的人脉声望博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帮助国民政府抵抗日本。
胡适在美国担任大使的四年期间主要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美国的各所著名大学里演讲。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其实在西方国家的名气是很大的,像辜鸿铭、蔡元培、陈独秀等,当然连老师都是杜威的胡适自然也是如此。因此胡适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演讲,凭借其声望和人格魅力获得了美国学术圈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十数个名誉博士头衔。但是蒋介石希望的是胡适能够拉到美国对自己的支持,没成想胡适去到之后四年里并没有为蒋介石争取到太多的援助,即便是有援助也仅仅是同情心而已。1942年以后,胡适结束了驻美大使的工作,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继续为国民政府效力,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不得不说,胡适选择南渡还是很有远见的,科学有效地避免了动荡年代的浩劫,避免了像同僚们(还有小儿子)一样被无情地摧残致死。
纵观胡适的一生,其实很好理解他的言行。他出身于那个时代的富裕家庭,从小又是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甚至早年间他在美国待的时间都要比在国内长得多。这就决定了他不能像李大钊那样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因此他在政治上、文化学术上,没有那种舍身变革的魄力。就像蒋介石说的,胡适是新文化里旧道德的模范,旧伦理里新思想的教师。 |